跳至內容 跳至頁腳

追蹤我們

0 物品 - $0.00 0

俠影萍蹤 長留心海——寫在武俠大師梁羽生誕辰百年

今年是香港著名武俠小說作家梁羽生先生誕生一百周年,其實,在他的生前,我一直尊稱他為陳伯伯,敬愛的陳文統伯伯。 回想當初,第一次聽到梁羽生這個名字,我還是處於中國內地「白天讀毛澤東著作《老三篇》,晚上看八個樣板戲和電影《老三戰》(《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的文化大革命剛告結束之時。一部石破天驚的香港電影故事片《白髮魔女傳》在內地上映,真不得了!原來,在文化藝術的世界裏,除了報仇雪恨鬥志堅的白毛女之外,還有集浪漫、傳奇、武藝高強於一身的白髮魔女大放異彩,魅力無窮!我是頭一次開了眼界,才知道了有「武俠小說」這一種文學類別存在,令我的想像空間一下子打開了,如此寬闊,如此精彩,如此自由,如此美妙! 當然,更令我佩服的,就是創造了白髮魔女這一文學形象的作家,他的幻想力簡直是打破了時空限制,也打破了成人文學和兒童文學之間的界別,令我這麼一個還是在人生青澀階段的觀者/讀者,被深深的吸引住,非常喜歡看他的作品,包括電影和文字,看得如癡如醉。從此,我也牢牢地記住了創作者的名字:梁羽生。 到了香港以後,我才知道,梁羽生本名陳文統,他和我尊敬的另一長輩,家翁羅孚同在一家報館工作,同為一個副刊專欄寫文章。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當香港的一個武術門派在澳門打擂台的時候,羅「靈機一動」,讓梁寫出了第一部新派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自此之後,梁羽生的文名廣為人知,《七劍下天山》、《還劍奇情錄》、《冰魄寒光劍》、《塞外奇俠傳》、《飛鳳潛龍》、《武林一劍》、《萍蹤俠影錄》、《冰川天女傳》、《聯劍風雲錄》、《雲海玉弓緣》、《武林天嬌》、《白髮魔女傳》……一部接一部的作品,是梁羽生在他一手開闢的武俠新文學園地上辛勤勞動,默默耕耘下結出纍纍碩果。 由於種種原因,我要等到上一個世紀末期的時候,才有機會見到大作家梁羽生——陳伯伯。那次是羅孚宴請他,我特別興奮而又緊張,帶了他的很多作品,準備請他簽上大名,但是總有點不好意思,在敬重但是陌生的大師面前,實在是羞於開口。萬萬沒想到,這位大名鼎鼎的武俠新文學作家,甫見到我,就笑眯眯的說:「周蜜蜜,這個名字不好對,我想了很久,還沒想出來。」 原來大作家在動腦筋想對子呢。看他一臉的開朗開心,全無架子,我的心情頓然變得輕鬆愉快了。讀過他寫的書,都知道他的古典文學修養非常之好,文字描寫生動精緻,而且很有韻味,詩情洋溢,也很講究字、詞的對仗,寫作對聯,尤為出色。在日常生活中,就連熟知的人的名字,梁羽生也喜歡拿來琢磨,對比和研究,配成對子。比如,他說「金庸」可以對「石慧」,巧妙得很。更好玩的是,他提起著名翻譯家楊憲益曾作過一副十分幽默的對聯:「已無金屋藏嬌念  尚有銀翹解毒丸」。他講出這副對聯時,帶着特有的口音,重點放在那個「解毒丸」的「丸」字,聽起來更覺滑稽,印象深刻,把席上各人逗的笑聲不絕。如果把他的話都錄下來,那可編成一本妙趣橫生的語文知識小冊子哩。 梁羽生和羅孚,既是好朋友,好同事,又是好同鄉,他們無所不談,無拘無束,一席晚宴,吃得很愉快,我則見識了梁羽生——陳伯伯智慧、風趣、隨和、樂觀的真性情,跟他交談,更是獲益匪淺。 不久之後,陳伯伯移居澳洲,但是他並沒有忘記香港和這裏的好朋友。他每次歸來,羅孚或是他們共同的朋友,都會輪流請客,歡聚暢談。我也常有幸叨陪末坐。記得有一回,我剛從廣西,就是我的家鄉,也是梁羽生和羅孚的老家拍攝電視紀錄片歸來,在席上,我提起在那邊的見聞,陳伯伯大感興趣,當即約定我,翌晨到他下榻的酒店去共進早餐,繼續長談。對於廣西開發的各方面近況,陳伯伯問的很詳細,充分顯露出他對家鄉懷着深切的關愛之情。我和他講起太平天國在他家鄉留下的歷史紀錄,他更是感慨激動,也談到了有關方面的寫作大計。那時候,我覺得梁羽生這樣的作家,魄力真大,簡直就是可以指點歲月,氣吞山河,文學創作的雄心壯志,永遠也不會老! 幾年以後,梁羽生和羅孚,果然應家鄉的文化學術界邀請,回到家鄉去演講和參觀。廣西師範大學還向梁羽生頒授名譽教授,他的老家蒙山縣的「梁羽生公園」同時動工,這都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我們都為之而感到高興和鼓舞。 到了2006年,梁羽生回香港參加天地圖書公司的三十周年慶典之後,不幸中風,但是他一直以樂觀的精神,堅強的意志,與病痛作戰。他在澳洲治理期間,我不斷的接到在和他關係密切的人們,像《澳洲新報》前總經理吳承歡先生、澳大利亞華人文化團體聯合會的何與懷博士、中文大學的楊健思老師,前前後後的報告着梁羽生的情況,還有照片傳真。最令人開懷的是2008年11月,澳大利亞華人文化團體聯合會向梁羽生頒發了「澳華文化界終身成就獎」,我高高興興地在《香港作家》雙月刊上發佈了這個喜訊,又率先刊登了何與懷博士為此而寫的文章……這一切一切,怎麼能讓人置信,梁羽生會離開呢? 「俠骨文心,笑看雲霄飄一羽;孤懷統覽,曾經滄海慨平生。」 這是梁羽生親自寫下的對聯,也正是他一生的最佳寫照。我拿出他親手題贈的大作《筆花六照》,厚厚的一本散文集,份量非常之重,這是武俠小說大師文史修養豐厚的最好佐證,一讀再讀,我又看到了他那顆不老的文心,閃閃發光,光耀天地。

Read More

開啟香港文學新篇章 香港文學舘開舘

點撃觀看視頻 百年香港第一間文學舘於今年正式落成,並於五月二十七日上午舉行開幕典禮,為香港的文學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和希望。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開幕典禮中通過視像致辭表達對香港文學舘的肯定和冀望。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盧新寧、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廖長江、市區重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香港珠海學院署理校長張珍、香港文學舘舘長潘耀明(彥火)以及助理舘長羅光萍(萍兒)出席並擔任活動主禮嘉賓。典禮上,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先生、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廖長江先生、香港文學舘舘長潘耀明先生分別致辭。近百位作家、學者和文化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歷史時刻的到來。 主禮嘉賓為香港文學舘開幕揭牌。左起:張珍、韋志成、李敬澤、盧新寧、廖長江、楊潤雄、潘耀明、羅光萍。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 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指出,香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匯的橋樑,擁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從而孕育出與別不同的香港文學。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作家,以筆鋒記錄香港的發展故事,寫下無數優秀的文學作品。香港文學舘在灣仔茂蘿街七號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建築內成立,介紹香港文學百年發展歷程,別具意義。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希望香港文學舘能夠發揮好橋樑角色,將香港內地和海外的文學界人士、文學研究者、文學愛好者以及廣大市民連接在一起,讓香港文學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同時也期待,香港文學舘成為促進文學傳承和發展,加強文學創作和活動的一個重要平台。 香港文學舘舘長潘耀明先生 香港文學舘潘耀明舘長在致辭時表示,香港文學舘將通過文學的媒介傳播香港文化,使更多的人瞭解香港的社會嬗變和歷史經驗,有助於建立公眾對香港文化的認同。未來,香港文學舘也會在保存文學遺產、促進文學與跨界藝術的交流、推動本土文學發展和國際交流、培訓文學青少年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這些功能使得香港文學舘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機構,會對香港文學的發展和文化建設起到積極的影響力。同時它也將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認識和欣賞本土文學的場所,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廖長江先生 推動文化發展是馬會重點慈善策略之一。馬會副主席廖長江致辭時表示,馬會積極響應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願景﹕「我們期望,香港文學舘的成立,能夠向市民及遊客展示香港文學的豐富面貌和文化底蘊,讓中華文化不斷發揚光大。」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先生 中國作家協會李敬澤副主席指出,香港文學舘的建立意味着香港自此便添了一處文學的「應許之地」,它成為連結香港文學過去與現在的「時空膠囊」。香港文學這個抽象的集合詞開始具象地出現在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城市,出現在港人手掌中的地圖索引,讓對文學抱有熱情的,或者持有好奇的人們可以按圖索驥來到這裏,推門進來,在字裏行間聆聽香港本土的「小城故事」,感受文學前輩的家國情懷。 當日,香港文學舘開舘展「萬物有文 文裏尋花」也在灣仔茂蘿街七號拉開帷幕,本次展覽以植物為主題,透過呈現作家曾書寫過的花、草、樹、木,將文學與本土自然景觀結合,讓觀眾欣賞植物的優雅風姿,領略香港別樣的情緻,感受香港文學豐富的滋養。同時為這座城市播下文學的種子,期望在未來開出朵朵燦爛的文學之花。 為慶祝開舘,除開幕展以外,香港文學舘還同期舉辦系列文化講座,向公眾推廣香港文學的獨特魅力與價值。

Read More

「南來作家」概述

歷經數次遷徙,「南來作家」因其具有多元文化背景、敏銳的社會觀察和創新精神等特點,為香港文學的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多樣性,他們為香港文學所做出的重要貢獻不可磨滅。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出現了四批南下香港的作家,他們在香港這片土地撒下新文學的種子,注入新的養分,成為中國文學一支重要力量,文學史稱之為「南來作家」。 一、產生「南來作家」的歷史背景 「南來作家」源於抗日戰爭的爆發。「九一八事變」後,作家陸續遷往香港,其中許地山是較早的一位並創作第一部童話作品《螢燈》。「七七事變」及「八一三淞滬會戰」後,大批從上海、武漢等地撤出來的作家不斷南下香港,有蔡元培、郭沫若、巴金、茅盾、夏衍、蕭紅、郁達夫、戴望舒、司馬文森、葉君健、施蟄存、徐遲、歐陽山、馮亦代、蕭乾、葉淺予、林語堂、薩空了、陽翰笙、楊剛等。抵港後隨即掀起一波文化高潮,為凝聚力量、宣傳抗日,努力在香港建立起「中國的新文化中心」。 第二次「南來作家」的出現是抗戰結束後,為躲避戰火及國民黨反動勢力的迫害而再次前往香港,其中包括郭沫若、茅盾、葉聖陶、鄭振鐸、夏衍、邵荃麟、喬冠華、臧克家、吳祖光、司馬文森、袁水拍、黃谷柳、周而復等一大批進步作家。他們積極創辦報刊、興辦學校、創建進步文學組織,為反對內戰、建設新中國做出重要貢獻。 第三次「南來作家」則主要集中於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前後至五十年代。出於各種原因,一批作家離開大陸前往香港,如徐訏、劉以鬯、李輝英、張愛玲、曹聚仁、金庸、梁羽生、倪匡等。他們的到來為香港當代文學帶來了新的內涵。 吳羊璧手跡(潘耀明供圖) 徐訏書影(香港文學舘藏書) 《美國短篇小說新輯》1964年11月由(香港)今日世界社初版 第四次「南來作家」主要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末遷港的作家,包括陶然、東瑞、巴桐、王璞、顏純鈎、楊明顯等。他們的遷入,讓香港日益成為大陸與港澳台及海外聯繫的紐帶與橋梁。 二、「南來作家」的文學影響 「南來作家」在香港現當代文學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一九三五年,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行者,許地山為香港帶來了新文化的春風。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南下的作家們在香港積極從事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創作,宣揚民族獨立與革命精神,為香港文學注入了新的藝術養料和民族思想,也為香港當地培養了年輕的愛國文學生力軍,影響深遠。 1 香港文學組織的成立 為了更好地團結文藝工作者,香港文藝界成立了一大批文藝組織。一九三九年三月廿六日,﹁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香港分會﹂成立;一九三九年九月十七日,「中國文化協進會」成立,在「抗戰文藝統一戰線」的口號下,這兩個團體為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還有「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香港分會」、「文協香港分會文藝通訊部」、「旅港劇人協會」和「文藝通訊社」等。六、七十年代隨着香港經濟騰飛,香港逐漸成立一批具有全港性的文學組織,如香港作家聯會、香港作家協會、香港文學藝術工作者聯盟等。這些組織積極推進香港作家同海內外的文化交流。 2 香港文學報刊的新階段 抗戰時期,﹁南來作家﹂將內地報紙帶至香港繼續刊發,包括《申報》、《立報》、《大公報》、《中華時報》和《國民日報》等數十份報紙,其中《大公報》副刊「文藝」由蕭乾、楊剛等先後主編,《立報》副刊「言林」和「小茶館」則由茅盾、薩空了、戴望舒等人主編。同時,「南來作家」還推動香港本地報紙文學副刊的創辦,《華商報》、《成報》、《珠江日報》、《工商日報》、《華僑日報》、《星島日報》、《星島晚報》、《星島周報》、《大眾日報》、《循環日報》、《華字日報》和《光明報》等紛紛開設文藝副刊,如由夏衍、陸浮主編的《華商報》副刊「燈塔」在宣揚革命,引領文藝新思潮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香港的文學刊物因為「南來作家」有了長足發展。三四十年代,《文藝陣地》、《筆談》、《文藝青年》和《青年知識》等幾十餘種文學期刊陸續在香港創辦,其中《文藝陣地》是香港文學史上第一本旗幟鮮明地宣揚抗戰文化的刊物,發表了張天翼《華威先生》和姚雪垠《差半車麥秸》兩篇影響極大的名作。南來作家與本地作家靠這些文學陣地,創作出一大批反映中國人民積極抗戰、熱愛和平、追求民族獨立與民主的文學作品。 3 名家與名作:香港文學的重要收穫 在三四十年代戰時語境下,諸多著名作家,如許地山、茅盾、蕭紅、端木蕻良、蕭乾、夏衍、戴望舒、袁水拍、陳殘雲、杜重、樓適夷、秦牧、馬國亮、黃谷柳、司馬文等,陸續在香港相對平靜環境中創作出代表作。如許地山的《玉官》(1939)、茅盾的《腐蝕》(1941)、蕭紅的《馬伯樂》(1941)與《呼蘭河傳》、端木蕻良的《人與土地》(1941)、駱賓基的《蕭紅小傳》(1946),夏衍的《春寒》(1941)。戴望舒的《元旦祝福》(1939)和《獄中題壁》(1942)、葉靈鳳的《能不憶江南》、黃慶雲的《中國小主人》、郭沫若的《洪波曲》(1948)以及秦牧的雜文,尤其是黃谷柳在抗戰勝利後在《華商報》連載的長篇小說《蝦球傳》更是名譟一時。 五十年代,張愛玲抵達香港後,先後創作兩部小說《秧歌》和《赤地之戀》,並翻譯了《老人與海》、《愛默森選集》、《無頭騎士》和《小鹿》等作品。曹聚仁在《星島日報》專欄「南來篇」講述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其後,他在魯迅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批評等方面卓有成就,其著作有《魯迅評傳》、《魯迅年譜》、《我與我的世界》、《文壇五十年》和《聽濤室隨筆》。另有一九四九年初開始定居香港的司馬長風,在五十年代中期開始了文學史寫作,著有《中國新文學史》。 「南來作家手迹遺物」展(香港文學舘供圖) 黃慶雲肖像(周蜜蜜供圖) 三、 「南來作家」對香港本土作家的培養 「南來作家」十分注重對香港本土年青作家的培養。一九三九年八月,文協香港分會成立「文藝通訊部」,其目的就是要造就一支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的香港本土作家,它十分注意培養香港文藝青年的思想素質和藝術水平。為此,「文藝通訊部」創辦《文藝青年》雜誌,還在《中國晚報》和《循環日報》開闢出副刊「文藝通訊」和「新 園地」,發表香港進步文學青年的作品。作家楊剛、袁水拍、黃繩、馮亦代等人常與香港青年作家舉行座談,與他們一起分析作品,談文學創作,指導他們的文學寫作。這些對於啟發文藝青年的文學創作,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那一時期,香港湧現出侶倫、李育中、馮鐮昆、黃德華、沈邁、原野、岑卓雲、黃天石、林螢窗、楊奇、麥烽、彭耀芬等本土青年作家。一九四六年起,「南來作家」先後在香港創辦達德學院、南方書院培養愛國青年作家,常邀請著名進步作家為文學青年們講解文學創作的方法與技巧,香港本地青年作家沈野、丁清、李男力、陶冶、魯丙、琳清、浮生、廖源、葉楓、汪寒、戈陽等逐漸嶄露頭角。五十年代,隨着「南來作家」創辦諸多文學刊物,香港文壇活躍,陸續出現了一批作家,如舒巷城、夏易、南宮博、海辛、張君默、譚秀牧、王無邪、昆南、葉維廉等人。 四、促進香港本地獨特的文學創作 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香港本土作家努力創作,逐漸找尋自己的定位。一九四七年,香港本地作家侶倫開始創作其代表作小說《窮巷》,反映了戰後人民渴望和平並邁向新生活的堅信與希冀,這是四五十年代香港文學的拓荒性作品和奠基之作。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開始逐漸形成自己較為獨特的文學風格與豐富的類型文學。五十年代中期,香港通俗小說逐漸繁榮,其作者大多是從內地前往香港的作家。以梁羽生、金庸為代表的香港新派武俠小說,以倪匡、張君默為代表的科幻小說,以阮朗、高旅、金東方為代表的歷史小說,以亦舒、李碧華為代表的言情小說成為香港當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作家非常注重將中國傳統的文化、歷史、社會思想注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其中,梁羽生、金庸開創的新派武俠小說為香港文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梁羽生被稱為中國「新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他的《龍虎鬥京華》、《七劍下天山》、《草莽龍蛇傳》和金庸《書劍恩仇錄》、《射鵰英雄傳》相繼問世,在香港文學史上,逐漸形成一個以梁羽生、金庸為代表的虛構歷史武俠故事為內容的「新武俠小說流派」。該流派以梁羽生為開端,金庸為高潮。該流派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香港武俠小說及其改編影視劇為讀者所鍾愛,影響不斷擴大,迅速輻射至世界各地。五十年代後期,作家倪匡以小說《呼倫池的微波》登上香港文壇。他早期也曾創作武俠小說《六指琴魔》和《浪子高達》,還代金庸寫過《天龍八部》。一九六二年,倪匡開始以「衛斯理」為筆名,在《明報》撰寫獨具特色的科幻小說《少年衛斯理》、《鑽石花》和《藍血人》等,為香港科幻小說的創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除了通俗文學,以徐訏、徐速、李輝英、劉以鬯為代表的作家依舊堅持嚴肅文學的創作。一九五○年,徐訏移居香港。其後,他在小說、詩詞、散文、劇本、文學評論等方面均有建樹,其創作更追求人物內在的感受和體驗。他的《江湖行》洋洋灑灑六十餘萬字,不僅代表了他後期創作的成就,也是他傾其畢生經驗、感受和信念寫成的,寄託了他的最大心力。一九五○年秋,李輝英自長春移居香港。此後,他學習世界三大短篇小說作家歐·享利、契訶夫和莫泊桑,特別是對歐·亨利極具偏愛。他以香港為背景進行短篇小說的創作,他將自己的視野聚焦於香港社會的各個側影。一九五三年,徐速創作了小說《星星·月亮·太陽》,在香港文壇影響極大。劉以鬯的《酒徒》是一部極具代表性的香港小說。小說以主人公「我」的意識作為基本題材,以「我」的醉與醒、醒與醉,從現實到夢幻,再從夢幻到現實的一種循環形式進行。小說從裏到外展示了「我」對社會、對人類、對人生,甚至是對自己的絕望,他雖不滿一切,但無力抗爭,只能以醉酒逃避和麻醉自己對真相的瞭解,對現實世界的意識,但醉後總有醒時,要完全做到這一點,就只有死亡。《酒徒》發表後被譽為「中國首部意識流長篇小說」,劉以鬯也因此成為最能代表香港的當地小說家。 阮朗與高旅在這一時期先後創作出各自的重要代表作。阮朗的歷史小說《金陵春夢》以及續篇《草山殘夢》在當時影響很大。高旅於一九五○年應邀來港,隨後創作了眾多歷史小說,其中代表作有《杜秋娘》、《金屑酒》和《玉葉冠》等,其作品大氣、舒展,極具歷史的厚重。詩人何達師從朱自清、聞一多,一九四九年抵達香港後進行詩歌創作,自覺地將筆觸聚焦於香港社會的現實之中,歌頌「人性的美麗」與「人性的堅強」,先後創作了《在火光中》和《握手》等著名詩作。這一時期,女作家夏易在《新晚報》連載了自己的長篇小說《香港小姐日記》。該作品在香港發表後,引起熱烈反響。夏易於一九四三年考入西南聯大社會學系,曾選修朱自清課程。其後,她又相繼創作出《懸崖上的愛情》、《日記裏的秘密》、《戀愛·二十一題》和《變》等小說。她的小說多關注於香港社會中女性的現實生活及心態。 六十年代被稱為「工人作家」的金依,陸續推出描寫香港下層勞動人民生活與鬥爭的小說。代表作有《迎風曲》、《還我青春》和《大路上》等,他的小說始終謳歌工人的堅韌、團結、勤勞,在描繪香港工人生活、塑造工人形象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吳羊璧與金依是好友,他也將自己的目光主要聚焦於香港下層人們的生活。他的短篇小說頗具特色,其代表作《巴士上的一個半小時》,以堵車為切入點,通過巴士車廂講述了香港充滿競爭的社會眾像。 五六十年代香港著名報人羅孚在其晚年撰寫了眾多帶有回憶性質的散文,他在文中記述了他所經歷的這個時代和那些不平凡的人和事。他特殊的人生經歷讓他從香港左派文化陣營中的一支「健筆」變成了一支「生花之筆」,其散文頗具「惜墨如金金似水」之感。七十年代之後,香港又迎來了以陶然、東瑞、曾敏之等為代表的「南來作家」。小說《一樣的天空》是陶然的重要作品,作者把人物置身於香港商場背景,細膩地描繪人物心理,對人物的多重性格下了很多筆力;揭示社會對人的生存信仰、價值觀念的衝擊,對親情、友情、愛情的磨損。該作品突破了傳統小說的格局,採取獨白和回憶的架構方式。曾敏之一九七八年到香港工作後,亦喜愛散文寫作。他在香港先後創作出《望雲集》、《文史品味錄》和《聽濤集》等散文集,他的散文風格「字夾風霜,聲成金石」。 羅孚年輕時在報館工作(來源:〈羅孚餘波〉,《香港文學》2014 年8 月號總第356 期月刊,第92 頁) 結語 歷經數次遷徙,「南來作家」因其具有多元文化背景、敏銳的社會觀察和創新精神等特點,為香港文學的發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多樣性,他們為香港文學所做出的重要貢獻不可磨滅。當歷史的車輪走入新的時代,我們期待着新一代的香港作家能夠繼續傳承和創新「南來作家」的文學傳統,為香港文學的未來發展做出更大的業績。 本文原刊於《品賞》創刊號(2024年夏)

Read More

《品賞》創刊詞

由香港作家聯會牽頭,經過十九年的不斷奔走、呼籲,終於獲得香港特區政府的認同,支持建立香港文學舘,並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文學舘座落在香港灣仔茂蘿街七號三樓,佔地只有二千多呎,地方不大,起碼有一個文學平台,是商業大潮擠壓下香港寫作人的一個小小家園。我們希望從這個小舞台出發,逐步開展香港文學的硏究整理工作及香港文學推廣活動。 得道多助,我們文學舘的成立,引起社會及文學界的熱烈反響,不少作家及已逝作家的家屬捐出手跡。與此同時,我們也獲得宋淇先生公子宋以朗借出張愛玲的手跡,特別是允許我們的舘刊首次披載張愛玲從未全本公開發表過的電影劇本手稿,彌足珍貴。 張愛玲的道門 南來作家之中,張愛玲是一張名片。這張名片,隨着她的身後,行情一天天地上漲。 那天與宋以朗先生閒聊,他告訴我,目下有人在學「張愛玲體」。「張愛玲體」是什麼?相信沒人說得清楚。她的字,猶如一個小小的蝌蚪,細看是靈動的,自成方圓。 金庸說,他沒有學過書法,但,金庸的字就是金庸體,有他自己的個性。這個性他自己是否說得清楚,其實也不一定。張愛玲體的個性是什麼?一時也不了了之,那是日益壯大的張愛玲研究隊伍的課題了。 記得某次黃永玉請金庸吃飯,我是陪客。黃永玉剛寫完一幀書法, 看我喜歡,隨手送給我。 黃永玉的書法,與他的作風一樣,是張揚不羈的;金庸的字是不張揚的,和他的人一樣,平常畢挺西裝的他,偶爾也說一些幽默但並不顯露的話:張愛玲的一身民國女子的裝束,很嚴實,不容易窺破。 若讓我看張愛玲的書法——其實是硬筆字,也看不出道門。 道門是道教的別稱。「道」與「道路」、「報道」蘊含四通八達的意思,反正何去何從,不容易捉摸。 說是道門深遠,就是是難以入堂奧的意思,張愛玲的書道,也別有一番深遠莫測的情味。我想要學張愛玲或金庸的書法不易,因為他們的書法是自出機杼的。 說了這麼多的話,只是想表達一個意思,本期《品賞》首次披載的張愛玲電影劇本手稿,並不僅僅是電影劇本,還有從未公開的手跡。 其中還有一段故事,宋以朗先生說,這部張愛玲的電影劇本是應宋淇之邀而寫的,因為當時宋淇在電懋電影公司任事。張愛玲寫好後,宋淇卻移枝別棲——轉到邵氏電影公司,所以這劇本手稿保留了下來。電影沒有拍成,劇本手稿也從未曝光。 相信張學的研究者又可以大作文章,除了劇本本身,還有不少道門可以探索和發揮,比如張愛玲筆下的對話、遣詞用句,男女主角的情愛和變奏,乃至張愛玲的電影劇本和書法及故事內的芸芸人物……可以寫出一部部煌煌研究巨作。 因為她是張愛玲! 張愛玲小說過去被評為「市井文字」,像極了家鄉小炒,端不上檯面。時移世易,也許來自家鄉的味道,是別家所闕如,所以更顯其出眾不拔的地方。走筆至此,還要特別感謝宋以朗先生把這部埋藏在漫漫歲月塵土下的珍貴文物提供給我們首發、公佈。 這蘊含着他對香港文學舘的殷殷寄望,對這一份深款的情誼,我們將視為莫大的策勵,珍之、重之,好好去品賞、細味。 《品賞》顧名思義是品味和欣賞。「品」和「賞」都要有閒心,如喝茶,如果用「品茗」冠之,境界便不一般。古有「禪茶一味」,已是哲學的層次了。這一期既有「文品」,也有「藝品」,希望讀者能品出其況味。 本文原刊於《品賞》創刊號(2024年夏)

Read More

立體式小說:從閱讀文學到遊覽文學

《港漂記憶拼圖》科幻小說 x 跨媒介交互劇場 關鍵字:空間文學與文學空間 未來敘事與敘事未來 吟光的長篇小說《港漂記憶拼圖》以香港文化想像為基底,講述了新一代在港青年的成長經歷與身份尋找。本書入選《亞洲週刊》2023年全球華文十大小說,作家出版社2023「年度好書」,在第十屆全國書籍設計藝術展覽中獲獎 。 以本書為創作土壤,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的師生共創跨媒材作品《未境之像》,運用跨媒介「分佈式敘事」,以科幻作為方法論,將小說進行交互設計與媒介延伸,故事元素分佈在各媒體平臺——敘事架構圖(用譜系的方法分析解構每一章節)、影像、裝置、聲音、遊戲等,共同建構柔軟的東方科幻和記憶旅程。 點擊觀看視頻 「交互劇場」以六個可漫遊、可交互的劇場式空間為載體,遊戲化設計為路徑,將遊覽文學作品的過程具象化為一場空間冒險。玩家造訪每一個虛擬空間,也就是虛擬展廳,其中有與之契合的跨媒介作品,對應原著的不同章節,並在提示文本的引導下穿梭、互動,最終體驗完整的敘事。六段敘事和視覺以「物派」形式,對應原著不同章節,凝結於虛擬空間中,參與者發現、探索、思辨其中的連綿語境。就此,二維的文本閱讀過程轉化為三維的空間展廳漫遊,觀眾可以多樣化多維度的體驗文學作品,打開未來敘事的新可能。 具體解讀:六大敘事空間及對應作品 1、 鏡面空間————第三章《如逝》——衍生作品《吾喪我》 關鍵字:共生Symbiosis 原著講述了港漂趙寧與她的本地室友Emily這對表面上不和諧實則相互依存的角色,在香港迷失自我的故事。衍生作品靈感來自莊周夢蝶和吾喪,兩名玩家使用 VR設備扮演趙寧或Emily,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空間探索,雙人協作解開幻境謎題,才能到達最終目的地。這種設計使玩家親身體驗角色之間微妙而複雜的聯繫,揭示共生關係。鏡面空間是整個虛擬敘事的初始空間,玩家在圍繞鏡面之中看到自己層層疊疊的虛擬形象,各面鏡子猶如傳送門,交互後鏡內景色產生變化,由此進入下一空間。 原著選摘: 「她們不是對方的敵人。相反,她們就是對方。」 「想起當年來港的自己,那個遺失已久的自己。」 「她也曾心比天高,她也曾風雨飄搖。」 「任何人都有資格愛任何人,愛任何地方,記住任何地方。」 2、包裹空間————第二章《偏離》——衍生作品《試衣之人》 關鍵字:身份 Identity 原著講述了內地來港學生趙甯在異鄉的艱難成長歷程,她為自己改名 Amily,嘗試融入人群,但這一切努力似乎又偏離了原來的軌道。衍生作品以角色互換身份、重新自我審視的科幻設定出發,呈現了主角 Amily輾轉在她所熟悉三人的生活中,逐漸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構建與觀者的精神共鳴。包裹空間是隔絕外界的內部空間,一如廣場上人聲嘈雜,角色游離于人群之間被推著前行,不時抬頭仰望,對應「內與外、自我與他人、個體與人群」的思考探索。 原著選摘: 「站在密密麻麻千篇一律的人群裡,怎麼找到自己?」 「去香港的每個人,後來都偏離了初衷。」 「最熟悉和害怕的,便是這叵測的人群。」 「燈光璀璨,兩相輝映,襯得那盛世之下的孑然身影格外淒清。」 3、無限空間————第六章《時空夾縫》——衍生作品《蒼藍旅人》 關鍵字:城市 City 原著講述留學歸來的Lawrence自卑又自傲,不願認祖歸宗,玩弄趙寧和Emily的感情,卻對古雅裝扮的簡離感到莫名吸引,追隨她去看傳統戲劇,最終竟然是簡離的獨特唱腔引發了城市和人心的震撼巨變……衍生作品暢想在二十四世紀,人類移民火星並建立多個社區,其中一個稱作「火星香港」,以數字信息技術複刻數字化香港,助力火星城市的發展。無限空間以無盡延伸的建築大廈構成,展現行走在無限延伸空間的焦熱之感,與城市景觀的荒蕪意象契合。玩家身後是鋸齒狀的閥門,可以通過線索提示與物件指引找到出口。 原著選摘: 「這不是她第一次迷路了,城市在她的腦海裡只是幻影。」 「高樓是森立的怪物,脖頸擰斷也望不見頂。」 「反正所有的Metropolis,長得都差不多。」 「萬家燈火如同一片荒原。」 4、存儲空間————第四章《離亭別宴》——衍生作品《昆世界》 關鍵字:記憶 Memory 原著以訪港藝術團的昆曲花旦簡離的視角——一個在 21 世紀年紀輕輕選擇投身傳統戲曲行業的女孩,從她探索香港的心路歷程和生存境況,表現出作為遊客對香港這座城市的複雜感受。衍生作品基於昆曲《南柯一夢》的入夢選段和虛擬實境技術,假設了混合夢境現實的設定,說明藝術資料捕獲與清醒夢的可能性。存儲空間作為一個巨大的檔案庫,以矛盾圖書館為設計靈感,是貯藏記憶與過去之地,是古與今的溝通。空間四周是數量龐大、密集的檔案抽屜,體驗者通過抽拉抽屜,探索檔案櫃中的交互物件。 原著選摘: 「早已不是香君,哪能不下翠樓。」 「你不是原來那個你,故鄉也不是原來的故鄉了。」 「只要不想前身後事,就是快樂的。」 「活在牢籠裡的,又何止那一個。」 5、中心空間————第五章《造心記》——衍生作品《浮脈》 關鍵字:懸浮 floating 原著講述了本地導遊阿Ray不怕工作的勞累忙碌,但愛人Emily的輕視背叛才是最致命的傷,還有和同胞弟弟Lawrence之間的複雜身世,帶出擁有特殊「造心」能力的科幻設定。衍生作品圍繞「懸浮」這一人群在城市高速流動的社會狀態展開想像,並引入「城市脈搏」概念,以互動式實驗影像的形式,敘述阿Ray與逝去的父親合力破解謎題,構建懸浮城市。中心空間的內部近似於中心廣場,觀看席以履帶轉動的方式圍繞在周圍,恰如作品中聯通陸地的巨大島嶼。 原著選摘: 「而他竟不配愛她,也像他不配愛這座城。」 「眾人熟練客套著,笑容毫無破綻,仿佛排練過千百遍的劇碼。」 「永遠在漂泊,永遠在他鄉。」 「風雨飄搖之中,說得上誰對、誰錯、誰又有出路?」 6、六面空間————第七章《挖心術》——衍生作品《Llink》 關鍵字:自我 ego 原著講述萬念俱灰的阿Ray,放棄了自己「救世主」的使命,躲入人群想回歸平凡生活,卻最終被類比Emily的晶片人Amily所觸動,發現理想還藏在心間。衍生作品在原文討論生物人和晶片人區別的基礎上,繼續思考「人類是記憶的複合體,或許我們都是被構造的」,通過三代機器人Lawrence之間的淵源,覺醒作為數位生命,也與人類感情共鳴。視覺上,著力表現了2038年香港的水城環境。六面空間以「楚門的世界」為靈感,展現空間之外還有空間。整個沉浸空間都是科幻機械元素,記錄玩家在每個場景的即時錄影,充斥不真實感與監視器。 原著選摘: 「為什麼愛來的時候,恐懼也一同到來?」 「跟隨人群假裝贊同,但總有股反動力讓他心裡陣痛。」…

Read More

文學 X 新媒體:未來的文學 文學的未來

視覺文明時代的到來,傳統閱讀文學的方式可以有何種新型的呈現變化?AI 以驚人的速度更新換代,我們是否也應該及時做出升級?文學與科技的融合帶來新的視角與挑戰,展望未來,前沿趨勢是跨媒介、跨學科、多媒體共創同研——從香港作家的作品場景與文本素材出發,運用增強現實、虛擬製作、信息可視化等科技藝術手段,將綿延的歷史、經驗的斷裂、身份的重組,以跨媒介的方式重新串聯起來,在先鋒的空間敘事和視覺景觀之中,創造新的文學展覽、創作和研究路徑。 我們試着通過這樣的探索,延伸敘事在科技時代的形態,把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繫在一起,將技術反覆運算運用到文學發展,對未來文學展開多層面的構思與想像。這是我們做出的一步嘗試。 點擊觀看完整視頻 一、信息可視化文學研究——「南來之花」動態數據雕塑 「南來作家」是指自20世紀三四十年代起,自大陸「南來」香港的作家群體,由於其所處的不同歷史文化語境、鄉土記憶及個人經歷,其想像與敘事呈現出獨特面貌,深刻影響並參與塑造了香港文學。 「南來之花」動態數據雕塑選擇最具代表性的24位「南來作家」,對他們的作品文本進行多維度、多模型語義分析,挖掘萬千文字中的時空脈絡,建立包含歷時性與共時性的數據網路。基於這些語義數據與作家個人生平經歷中的時空座標,構建一組3D 數據雕塑,在先進計算機圖形學的映射下,形似一朵朵「花」。香港「南來作家」往往經歷了身份的斷裂和重組,形塑了他們作品中的敘事時空、故事建構與身份母題。由數據構成不同作者的「花」呈現出綺麗的差異性,同時創造觀看文學的新視角。 「南來之花」動態數據雕像 「南來之花」不僅創造了視覺景觀,其中語料統計和梳理的過程更與文本素材息息相關,而信息可視化的最終呈現,是文學研究與視覺藝術在媒體間性中的動態平衡——這是此次跨界嘗試最重要的意義所在:作為一種模型和方法,耦合數字藝術與文學内涵之間的跨界共通之處,探索信息技術與文學研究的融合生態。 二、文·藝交響——香港文學舘混合現實展 遊覽路線 這是香港文學舘與中國美術學院共同完成的一次數字策展實踐,藉助混合現實(MR)技術,將新媒體科技與文學作品相融合,創作出一條新媒體影像遊覽路線,其中包括留足MR互動故事,沉浸式呈現蕭紅、張愛玲、戴望舒、金庸、梁羽生等六組香港文學作品的經典場景。 參觀者通過手機掃碼,即可走入文學大師的時空穿梭當中,開啟一場身臨其境、虛實結合的參展體驗。從虛擬空間敘事、數碼物與人的關係等多維度,探索文學與新媒體跨界互動的可能性,通過跨媒介交互手法,完成一段藝術設計與文學作品的對話。 三、分佈式敘事——《港漂記憶拼圖》跨媒介交互劇場 「交互劇場」將遊覽文學作品的過程具象化為一場空間冒險。玩家造訪每一個衍生作品空間,對應原著的不同章節,並在提示文本的引導下穿梭、互動,最終體驗完整的敘事。每段敘事和視覺以「物派」形式凝結於虛擬空間中,參與者發現、面對、思辨其中的連綿語境。就此,二維的文本閱讀過程轉化為三維的空間展廳漫遊,打開未來敘事的新可能。 現場實景圖呈現,點此了解更多詳情 四、講座:情發於「聲」:跨媒介與未來文學 5月12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跨媒介作家吟光邀請香港配樂大師韋啟良、香港都會大學副教授郁旭映,以及澳門著名作曲家李峻一線上參與,共同就跨媒介敘事和未來文學開展對話,前瞻未來文學與多重視覺、聲效、音樂等不同媒體結合的可能,包括對多視點敘事(POV)和互動式敘事等看法。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香港文學舘舘長、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香港高校學者和觀眾參加了活動。 主辦:香港文學舘 中國美術學院 協辦: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 文學顧問:潘耀明 學術顧問:段衛斌 于聯 項目發起:吟光 項目策劃:端木琦 邴寅 聯合策劃:項建恒 徐振庭 郭奇 盧晨 項目統籌:鄒李蕾 項目成員:黃孜睿 盛亦寧 蘇卉嫻 尤丹紅 周潔 賈雪鈺 楊柳 楊小溪 伍安然 林銘銳 劉陶然 滕睿 孫可凡 李昱桐 丁心鈺 陳姝璇 彭惠龍

Read More

尋找你

廣東話 普通話 English 《尋找你 》(劇情梗概)(廣東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5-《尋找你-》(劇情梗概)(廣東話).mp3 《尋找你 》(劇情梗概)(普通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5-《尋找你-》(劇情梗概)(國語).mp3 《尋找你 》(劇情梗概)(英語)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5-《尋找你-》(劇情梗概)(英語).mp3 《尋找你 》(劇情梗概)(廣東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5-《尋找你-》(劇情梗概)(廣東話).mp3 《尋找你 》(劇情梗概)(普通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5-《尋找你-》(劇情梗概)(國語).mp3 《尋找你 》(劇情梗概)(英語)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5-《尋找你-》(劇情梗概)(英語).mp3

Read More

香港 – 南來作家

廣東話 普通話 English 香港「南來作家」(廣東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4-香港「南來作家」(廣東話).mp3 香港「南來作家」(普通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5-《尋找你-》(劇情梗概)(國語).mp3 香港「南來作家」(英語)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4-香港「南來作家」(英語).mp3 香港「南來作家」(廣東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4-香港「南來作家」(廣東話).mp3 香港「南來作家」(普通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5-《尋找你-》(劇情梗概)(國語).mp3 香港「南來作家」(英語)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4-香港「南來作家」(英語).mp3

Read More

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文學成就

廣東話 普通話 English 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文學成就(廣東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3-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文學成就(廣東話).mp3 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文學成就(普通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3-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文學成就(國語).mp3 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文學成就(英語)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3-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文學成就(英語).mp3 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文學成就(廣東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3-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文學成就(廣東話).mp3 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文學成就(普通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3-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文學成就(國語).mp3 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文學成就(英語)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3-金庸的武俠小說與文學成就(英語).mp3

Read More

星島日報(星座)

廣東話 普通話 English 《星島日報·星座》(廣東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2-《星島日報·星座》(廣東話).mp3 《星島日報·星座》(普通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2-《星島日報·星座》(國語).mp3 《星島日報·星座》(英語)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2-《星島日報·星座》(英語).mp3 《星島日報·星座》(廣東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2-《星島日報·星座》(廣東話).mp3 《星島日報·星座》(普通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2-《星島日報·星座》(國語).mp3 《星島日報·星座》(英語)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2-《星島日報·星座》(英語).mp3

Read More

香港文學的起點:《循環日報》和《遐邇貫珍》

廣東話 普通話 English 香港文學的起點:《循環日報》和《遐邇貫珍》(廣東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1-香港文學的起點:《循環日報》和《遐邇貫珍》(廣東話).mp3 香港文學的起點:《循環日報》和《遐邇貫珍》(普通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1-香港文學的起點:《循環日報》和《遐邇貫珍》(國語).mp3 香港文學的起點:《循環日報》和《遐邇貫珍》(英語)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1-香港文學的起點:《循環日報》和《遐邇貫珍》(英語).mp3 香港文學的起點:《循環日報》和《遐邇貫珍》(廣東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1-香港文學的起點:《循環日報》和《遐邇貫珍》(廣東話).mp3 香港文學的起點:《循環日報》和《遐邇貫珍》(普通話)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1-香港文學的起點:《循環日報》和《遐邇貫珍》(國語).mp3 香港文學的起點:《循環日報》和《遐邇貫珍》(英語) https://mhkl.com.hk/wp-content/uploads/2024/04/1-香港文學的起點:《循環日報》和《遐邇貫珍》(英語).mp3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