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跳至頁腳

追蹤我們

0 物品 - $0.00 0

緬懷新光・細味粵劇文學 ——「粵劇劇本的文學賞析」講座回顧

2025年3月3日,北角新光戲院正式落下帷幕,這座承載著無數粵劇記憶的文化地標,成為歷史。為緬懷新光戲院對粵劇藝術的貢獻,香港文學舘舉辦了「文藝漫遊」系列講座——「粵劇劇本的文學賞析」,並邀請到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教授、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執行總監梁寶華教授擔任主講嘉賓,帶領公眾深入探索粵劇劇本的文學魅力。 粵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也是香港有代表性的傳統藝術,自上世紀初便廣受大眾歡迎。早期並無完整劇本,一般戲班上演一些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其中以「江湖十八本」為代表,以排場的形式演出,至20年代才有編劇的產生。 「了解粵劇、粵曲的格式,會幫助我們了解粵劇的文學元素。」梁教授從粵劇四大體系切入,解析其與古典文學的深厚淵源。曲牌體承襲自宋詞,採用固定旋律與先曲後詞形式,長短句結構盡顯詞韻風華;板腔體源自古體詩與近體詩,透過「依字行腔」的唱法,將文字平仄押韻轉化為旋律,曲詞句子的結構、平仄押韻都突顯了它古典文學的特色;歌謠體則以說唱敘事,押韻規則獨具特色,格式很像唐詩。梁教授再以《再世紅梅記》之《觀柳還琴》為例,示範南音平仄如何織就文字韻律,每一句都能夠押韻、文字又很優美。至於說白體,教授以唐滌生所作的《紫釵記》之《燈街拾翠》中工整的對偶句式,展現了高超的文學手法。 在解析粵劇體系後,講座聚焦編劇大師唐滌生(1917-1959)。這位粵劇傳奇才子在短暫的人生中創作了逾400部劇本。梁教授將其創作歷程分為三期:積累期、探索期與光輝期,尤以第三階段作品如《牡丹亭驚夢》、《帝女花》、《紫釵記》最為人熟知。這些改編自歷代文學作品的劇作,如《牡丹亭驚夢》源於湯顯祖原著《牡丹亭》,唐滌生更透過創新改寫使經典煥發新貌。 《紫釵記》更展現唐的精湛技法,以紫玉釵貫穿全劇,透過「遺釵、撿釵、賣釵、吞釵、釵圓」五段劇情將器物意象與主角的命運緊密相扣。劇中精妙的情感描寫與意境營造,體現了粵劇的文學深度。梁教授特別指出,唐滌生的改編並非簡單移植,而是透過方言重構與文學情感的深化,使經典文學作品在粵劇舞台上獲得新生。梁教授還解析了粵劇作品中的文字特色:優雅濃縮的詩化語言,善用傳統民間典故,嵌字詩與古典詩詞引用更強化了粵劇的文學質感。隨後,梁教授邀請香港教育大學的同學現場演繹《紅樓夢》之《幻覺離恨天》的選段,令曲詞意境在唱腔中淋漓展現。 講座最後聚焦香港粵劇劇本分類,按題材梳理歷史改編與文學改編脈絡,探討粵劇如何反映香港早年的社會風貌。在聽眾熱烈掌聲中,講座圓滿落幕。未來,香港文學舘的「文藝漫遊」系列講座將持續邀請各界學者到這座歷史古建築中與參觀者分享有關香港文藝的方方面面,和參與者一起從生活中細味歷史帶給我們的文化知識。

Read More

故事大使義工招募

你喜歡講故事嗎?你希望用故事點亮孩子們的童年嗎? 我們現正招募熱愛兒童文學、充滿熱情與耐心的故事大使,與我們一起帶領孩子們走進奇妙的文學世界! 你的職責: - 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故事內容和講述方式。 - 定期在香港文學舘內為兒童講述故事,與孩子們互動,激發他們的想像力和閱讀興趣。 我們希望你: - 熱愛兒童文學,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感染力。 - 性格開朗,富有耐心和責任心,喜歡與孩子們相處。 - 具備一定的表演能力或講故事經驗者優先。 我們提供: - 一個展示自我、發揮才能的平台。 - 與孩子們共同成長的珍貴機會。 - 最終獲選者可獲得香港文學舘頒發的榮譽證書及實習證明。 報名方式:將個人簡歷及一段約2分鐘的講故事音頻或視頻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 截止日期:2025年3月31日 讓我們一起用故事,為孩子們打開通往無限可能的大門!

Read More

第二期「小作家培訓計劃」啟動 助力青少年文學創作

2024年11月16日,香港文學舘與中銀集團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合作推出的第二期「小作家培訓計劃」在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隆重啟動。香港文學舘舘長潘耀明先生、中銀人壽執行總裁鄧子平先生、中銀人壽品牌及企業傳訊總監焦揚女士、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陳式宏學校康亮瑜副校長,散文作家、資深中文科老師蒲葦出席啟動儀式。 活動大合照 香港文學舘是集香港文學舘藏、文學教育、展覽與文藝沙龍為一體的香港文學新地標。講述百年香港文學故事,激發本港青少年對文學閱讀和創作的熱情,促進香港文學的傳承與發展是我們的使命。中銀人壽作為一家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商業機構,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近年尤其注重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在中銀人壽的贊助下,香港文學舘舉辦了本次「小作家培訓計劃」,邀請蒲葦老師擔任講師,希望通過這次的計劃,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傳遞思想。 中銀人壽執行總裁鄧子平 文學不僅是個人表達的工具,更是社會溝通的橋樑。鄧子平先生在致辭中表示,教育和專業培訓一直是中銀人壽重要的可持續發展項目,隨着金融和科技飛速發展,過往培訓集中在科技方面,但語文和藝術鑑賞能力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至關重要。希望透過本次和香港文學舘合作舉辦的培訓,能夠提升學生的寫作與藝術鑑賞能力,讓同學的人生更加精彩。 香港文學舘舘長潘耀明 隨後,香港文學舘舘長潘耀明先生發表了講話。他指出,文學無處不在,它與社會、生活的關係密切,也是個人精神的基礎,缺乏文學的人生將會失去精神的支撐。許多成功的科學家自小便接觸文學,如光纖之父高琨十一歲已涉獵莎士比亞的作品,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也閱讀不少現代作家的作品,這使他們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從小培養文學興趣對未來人生道路至關重要。潘舘長還提到,這次活動的優秀的文章將有機會集結出版或在《明報》的「明月灣區」版面刊登,這無疑是對學生創作熱情的極大鼓勵。 分享環節(左起:焦揚、鄧子平、潘耀明、蒲葦) 在隨後的分享環節中,鄧子平先生、潘耀明舘長、焦揚女士及蒲葦老師圍繞「文學對於社會及商業的價值」分享了他們對文學和寫作的看法。鄧子平先生指,閱讀與文學創作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意及溝通能力,這兩個能力是未來職業生涯成功的基礎。焦揚女士補充了文學對社會的價值,強調了文學在精神層面和社會人文發展的重要性。她認為培養學生的文學能力,應從欣賞開始,進而發揮創意去創作,最後同學透過創作,展現自己家鄉獨特的人文風貌。在商業價值方面,她認同鄧子平先生的觀點,指出在工作中,語言表達和創意能力至關重要,未來在工作中如何透過文字和語言拓展品牌是一個重要課題。潘舘長則分享了一位商界成功人士熱愛文學的故事,鼓勵同學們積極創作。蒲葦老師表示,認為文學不僅有趣,還非常有用。文學除了能夠提升同學們的創意與溝通技巧外,還能夠給同學提供一種意境,幫助他們在未來克服人生的逆境,洗滌心靈。他們的分享不僅激勵了在場的學生,也讓大家對即將開始的培訓課程充滿期待。 香港文學舘舘長為中銀人壽及學校代表致送紀念品(左起:康亮瑜、焦揚、鄧子平、潘耀明、蒲葦) 啟動儀式的最後,香港文學舘舘長為中銀人壽及學校代表致送紀念品,以表達對合作夥伴的感謝。隨後,小作家培訓正式開始,學生們懷着激動的心情,期待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汲取知識,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培訓活動精彩瞬間 我們期待,未來能夠看到更多學生在寫作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成長。讓我們共同期待,這些「小作家們」能夠在培訓結束後,書寫出屬於他們的精彩篇章! 「小作家培訓計劃」由香港文學舘發起,邀請名師主講,希望透過輕鬆有趣的課堂及活動體驗,提升學生的寫作和閱讀興趣,讓寫作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如有合作意向,歡迎透過電郵([email protected])或電話(+852 2988 8331 )查詢更多相關資訊。

Read More

「從新詩到香港詩」:探索詩歌的靈魂,徜徉文學的境界

由香港文學舘、香港作家聯會、中國現代文學館共同舉辦的「南來作家手迹遺物展——走進文學的時光卷軸」展覽於2024年5月11-21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舉辦,展覽展出逾三百件南來作家的手迹和物品,是本港歷年最具規模的南來作家主題展,展覽期間亦舉行了四場文學主題講座,吸引不少文學愛好者參與。 5月19日,兩位香港著名詩人黃燦然先生與萍兒女士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館對談,分享其創作經歷,並賞析一些詩歌作品,討論新詩與香港詩的關係。黃燦然除了是詩人,也是翻譯家,他既寫詩,又翻譯大量詩歌和詩論,對詩歌有獨到見解;而萍兒現為香港文學舘副舘長,多年熱心推廣香港文學,筆耕不輟。兩位詩人的對話與分享為觀眾帶來一個富詩意的下午。 講者黃燦然(右)、萍兒(左)與觀眾分享創作經歷及對香港新詩的看法。(香港文學舘提供)講座一開場,黃燦然即表示在香港寫詩最不容易,因為讀者少,較難獲取認同感,甚至連家人、朋友與同事都會反對自己寫詩。在生活上,黃燦然將工作與愛好分開,他從事新聞翻譯、文學翻譯工作,這是他謀生的職業;同時他也是一位詩人,熱愛詩歌。而使他感驕傲的是,不論身處任何環境,他始終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哪怕愛好僅存一點點,他仍想找住它。既然寫詩如此困難,是什麼令他有力量堅持下去?就是詩的魅力,「當你寫作時,你和世界的關係會變得很不一樣。進入寫詩的狀態時,所有事物都有生命,而這種生命比你自身還真實。」 萍兒十分認同黃燦然的看法,她指出寫詩時有一種「通神」的狀態,因此詩人是驕傲的,也是謙卑的,驕傲在於詩人寫詩時能不顧一切,沉醉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謙卑在於詩人要進入生活,而且文學創作者本就是平凡的。萍兒分享生活的場景是她靈感的來源,一杯奶茶、寬闊的海港,都能讓她突然生起寫詩的衝動,繼而進入一種難以言說的忘我狀態。萍兒認為詩不需要懂,而是需要感覺,「所以能夠從事寫作,不管是什麼題材,只要能拿起筆、能寫出句子,讓大家有找到知音的感覺,這種滿足感超越堅守寫詩道路的艱辛和孤獨。」能創作或感受詩歌的人都很幸運。 在香港讀詩的人不多,寫詩的人更少,不少人或會質疑香港詩的價值,而黃燦然則斷言香港詩在新詩發展史上處於獨特位置。他指香港人的母語是廣東官話,寫詩時所傳達的語調有別於與用普通話所寫的詩歌,令香港詩別具特色,而廣東話可能是最好的讀詩語言。另一方面,香港數代詩人均有意識地寫香港及此城的變化,以致香港詩的內容傾向生活化,能讓讀者產生親切感,這特點在其他地方的詩歌發展中十分少有。「只有香港詩,即使你不知道寫的是否香港詩人,但你知道他寫的是香港。」黃燦然強調這是香港詩非常寶貴的地方,而假以時日,研究中國詩歌時,香港詩將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 說完香港詩,黃燦然繼續探討題目中的「新詩」。他借不同詩歌講述自己對「新詩」與「現代詩」的理解。他以艾青〈我愛這土地〉為例,指出新詩繼承了浪漫主義精神。他再與觀眾一同細讀穆旦〈春〉、艾青〈手推車〉、戴望舒〈我用殘損的手掌〉等詩歌,指出觀察詩歌如何用詞,就能定義這首詩歌是否為現代詩。黃燦然認為具現代性的詩歌通常只在文學圈內受人喜愛,較難普及,這是現代詩的障礙。然而詩人必須具備寫現代詩的技巧,因為這些技巧已變成傳統。如果欠缺這些技巧,寫出來的詩歌就難以得到其他詩人的認同。黃燦然又與觀眾分享卞之琳的詩歌〈春城〉,這首詩體現出另一種現代性——具跳躍性。黃燦然認為卞之琳的詩歌十分有趣、耐讀,但因其難以理解而妨礙閱讀,這再次體現現代詩的問題。 詩歌有時難以理解,到底詩人應否將詩說清楚?萍兒認為詩中具體的事物愈少,讀者就有愈多想像空間。讀詩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想知道詩歌寫的是什麼,反而想與作者共鳴。要寫出能引起共鳴的詩歌,詩人自然要「入世」,萍兒強調詩人要先面對最平凡的生活,才能有不平凡的精神狀態。她認為詩人存在的意義是要表現生活中真實的、痛苦的、美好的事物,因此她十分重視詩歌的原創性和辨識度。 黃燦然(右)現場與讀者交流。(香港文學舘提供)在講座尾聲,黃燦然提出兩個問題:有沒有一種詩歌既耐讀,讀起來又沒有障礙?現代詩之後的詩應是怎樣的?他沒有給予具體回答,卻以也斯詩〈中午在鰂魚涌〉回應:這首地道的香港詩簡單卻耐讀,同時具香港詩生活化的特點。現時香港詩或未得到廣泛關注,但黃燦然依然肯定香港詩歌的價值,直言其成就終有一天會得到承認,萍兒則以「香港詩人能一直寫詩,因為香港本來是富有詩意的地方」,總結在香港寫詩的體會,亦為觀眾留下思考空間。 黃燦然(左二)和香港文學舘舘長潘耀明(右二)與香港地方志中心編輯部總監孫文彬(右一)、編輯李彩嫻(左一)合影。(香港文學舘提供)其餘三場文學講座分別是「續集——張愛玲與香港的未完故事」、「香港兒童文學的傳承與啟後」與「情發於聲:跨媒介與未來文學」,涵蓋不同主題。四場講座讓市民認識到香港文學的不同面貌,感受其獨特魅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