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北角新光戲院正式落下帷幕,這座承載著無數粵劇記憶的文化地標,成為歷史。為緬懷新光戲院對粵劇藝術的貢獻,香港文學舘舉辦了「文藝漫遊」系列講座——「粵劇劇本的文學賞析」,並邀請到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教授、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執行總監梁寶華教授擔任主講嘉賓,帶領公眾深入探索粵劇劇本的文學魅力。 粵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也是香港有代表性的傳統藝術,自上世紀初便廣受大眾歡迎。早期並無完整劇本,一般戲班上演一些歷史故事和民間故事,其中以「江湖十八本」為代表,以排場的形式演出,至20年代才有編劇的產生。 「了解粵劇、粵曲的格式,會幫助我們了解粵劇的文學元素。」梁教授從粵劇四大體系切入,解析其與古典文學的深厚淵源。曲牌體承襲自宋詞,採用固定旋律與先曲後詞形式,長短句結構盡顯詞韻風華;板腔體源自古體詩與近體詩,透過「依字行腔」的唱法,將文字平仄押韻轉化為旋律,曲詞句子的結構、平仄押韻都突顯了它古典文學的特色;歌謠體則以說唱敘事,押韻規則獨具特色,格式很像唐詩。梁教授再以《再世紅梅記》之《觀柳還琴》為例,示範南音平仄如何織就文字韻律,每一句都能夠押韻、文字又很優美。至於說白體,教授以唐滌生所作的《紫釵記》之《燈街拾翠》中工整的對偶句式,展現了高超的文學手法。 在解析粵劇體系後,講座聚焦編劇大師唐滌生(1917-1959)。這位粵劇傳奇才子在短暫的人生中創作了逾400部劇本。梁教授將其創作歷程分為三期:積累期、探索期與光輝期,尤以第三階段作品如《牡丹亭驚夢》、《帝女花》、《紫釵記》最為人熟知。這些改編自歷代文學作品的劇作,如《牡丹亭驚夢》源於湯顯祖原著《牡丹亭》,唐滌生更透過創新改寫使經典煥發新貌。 《紫釵記》更展現唐的精湛技法,以紫玉釵貫穿全劇,透過「遺釵、撿釵、賣釵、吞釵、釵圓」五段劇情將器物意象與主角的命運緊密相扣。劇中精妙的情感描寫與意境營造,體現了粵劇的文學深度。梁教授特別指出,唐滌生的改編並非簡單移植,而是透過方言重構與文學情感的深化,使經典文學作品在粵劇舞台上獲得新生。梁教授還解析了粵劇作品中的文字特色:優雅濃縮的詩化語言,善用傳統民間典故,嵌字詩與古典詩詞引用更強化了粵劇的文學質感。隨後,梁教授邀請香港教育大學的同學現場演繹《紅樓夢》之《幻覺離恨天》的選段,令曲詞意境在唱腔中淋漓展現。 講座最後聚焦香港粵劇劇本分類,按題材梳理歷史改編與文學改編脈絡,探討粵劇如何反映香港早年的社會風貌。在聽眾熱烈掌聲中,講座圓滿落幕。未來,香港文學舘的「文藝漫遊」系列講座將持續邀請各界學者到這座歷史古建築中與參觀者分享有關香港文藝的方方面面,和參與者一起從生活中細味歷史帶給我們的文化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