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一口代表城市魅力的大蘋果,邊走邊讀紛雜多元跨種族的文化風景。
在街頭探索,在地鐵解讀藝術,觀察這城空間,於日光悠悠,長夜漫漫。
美國著名的評論家E.B. White在《這就是紐約》(Here is New York)一書中寫過:「大體說來,有三個紐約。一個屬於土生土長的男男女女,他們眼中,紐約從來如此,它的規模,它的喧囂都是天生的,避也避不開。一個 屬於通勤者,他們像成群湧入的蝗蟲,白天吞噬它,晚上又吐出來。一個屬於生在他鄉,到此來尋求甚麼的人。在這三個動蕩的城市中,最偉大者是最後一個──紐 約成為終極的目的地,成為一個目標。正是這第三個城市,造就了紐約的敏感,它的詩意,它對藝術的執著,連同它無可比擬的種種輝煌。」
第三個紐約──一個屬於生在他鄉的人,到此來尋求甚麼的紐約。
由華爾街、格林威治村同志區,闖到東村波希米亞區、Nolita與Soho;轉入Chelsea畫廊區、時代廣場、林肯中心、到達上城的西裔及黑人哈林 區。潘國靈以「屬於第三個紐約的紐約客」身分走進這個代表城市魅力的大蘋果,思考都會生活,探索城市空間,再讀路上經典,串起香港紐約的文化雙城故事。
潘國靈
以文學創作為理想,以專欄寫作、大學教學為支柱,試圖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閉門造字同時打開窗口。有時潛行有時高奏,需要文字舞台也渴求一張寧靜書桌。
遊走於小說藝術與文化評論之間,十多年來著作甚豐,作品有小說集《傷城記》、《病忘書》(獲第七屆香港文學雙年獎小說推薦獎)、《失落園》、《親密距離》、散文∕詩集《愛琉璃》、城市論集《城市學》(第一屆牛棚書獎入圍書)、《城市學2》、《第三個紐約》等。一九九六年開始撰寫小說,以小說叩問存在,以美學替代宗教,至今仍在實驗摸索。曾獲不同文學獎項,小說被收入香港及內地多部小說選集,短篇小說〈失落園〉被譯成英語於美國出版。二○○六年獲亞洲文化協會頒發一年期「利希慎基金獎助金」,遊學紐約及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二○○七年獲藝術發展局頒發傑出青年藝術獎(文學藝術)。 靈感站台:www.lawp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