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新春佳節,翻開葉靈鳳先生的《香港方物志》,香港舊時新年風物一一浮現眼前。葉靈鳳先生客居這座南方蕞爾小島四十載,筆耕不斷,書內記錄了四、五十年代的香港風物,其中不乏章節談及當時的新年習俗和慶祝活動。而今,讓我們透過葉靈鳳先生的筆觸,一起細細品味舊日香港新年與當下的異同之處。
舊時新年,港人也愛逛熱鬧的年宵花市,但售賣的鮮花品種卻與今日截然不同。從前最當令的新鮮花卉品種是吊鐘、水仙、桃花,除此之外,花市中到處可見的就是萬壽菊和桔樹。
每逢農曆快過年之際,香港的報上照例會出現有人偷斬吊鐘的新聞。因為吊鐘是香港人過農曆新年必備的時花,看得比水仙更為重要,尤其是商家,時常要花幾十元甚至百餘元買一枝吊鐘,將吊鐘開花是否繁茂,看作一年生意好壞的兆頭。
<吊鐘——香港的新年花>
我們平時所見到的水仙花,大都是已經種在水盆裏長了長長的綠葉正開着花的,很少人見過那種像洋蔥頭一樣的乾水仙花頭,而這正是水仙花從產地運到香港時的情形。並且這種乾水仙花頭,在產地要事先經過埋在地中種植若干日,掘起來風乾,然後再種下去再掘起来,要這樣經過三年之久,然後才可以運到香港來發售的。經過這樣三年培養工夫的水仙花頭,一旦放到清水裏,就可以保證恰好在農曆新年開出花來。否則買主買了一棵水仙回去,種在水裏種了許久,到了新年開不出花來,便不免要大呼大吉利是了。
<水仙花的傳奇>
年宵花市上最當令的是吊鐘水仙和桃花。買了桃花的大都不再買吊鐘,但水仙是必買一兩棵的。桃花最值錢的是大株而形如覆傘的雙瓣桃花,水仙是經過人工製作的蟹爪水仙。一株模樣整齊的高大「桃花王」,花販會貼上紅紙標價千元以上。可是在這年頭兒,連最講究的南北行和銀號都在「慳皮」,對於這樣貴的桃花,恐怕很少人會有閒情來「問價」了。
除了吊鍾桃花水仙之外,花市上陳列最多的是萬壽菊和桔樹了。這兩種花樹都是要連盆成對買的。萬壽菊價錢不貴,而且經擺。桔樹雖然有趣,小小的一盆,滿綴着丹黄色的桔,這是本地人認是最吉利的,可是價錢又貴又不容易買。因為許多桔都是假插上去的,甚至有些冬青樹枝上也裝上一顆顆的桔,當作桔樹來騙人。
<年宵花市>
而今步入年宵花市,除了有水仙、桔樹,眼前盡是各式蘭花,吊鐘則難以尋覓。這些變遷都是時光的痕跡,無論港人對新年花卉的喜好如何改變,新年的美好依舊在年宵花市中流溢。
賀年美食,自古以來便是新年慶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舊時香港,每戶家庭都會準備各式各樣的節慶點心,從寓意金銀滿屋的煎堆到年年有餘的年糕,再到香甜可口的蜜餞,應有盡有。
煎堆是香港人過農曆新年必備的食品,也是送年禮不可缺的應時禮品之一。到了快過年的時候,市上的糖果店和食品公司都有煎堆擺出來應市,若是到了年宵攤開市,專賣煎堆的檔口更多,益發可以看出煎堆在點綴過年氣氛中所佔的重要性。
因為廣東向來注重過農曆新年,而過年又注重各種應時食品,因此,遂有許多俗諺是與過年食品有關的,如「年晚煎堆」,「冬前腊鴨」都是。
……
「年晚煎堆」也是一句有關婚姻的諺語,不過不是諷刺别人,而是有一點阿Q式的自嘲的。煎堆為過年必備的食品,可是貨色有好壞,價錢也有貴賤。有錢人當然揀最貴的買,沒有錢的為了過年,不能不買,只好揀最便宜的買一點應應景,但求「人有我有」,這就是「年晚煎堆」這句俗語的由來。意思是指有些男子到了相當年齡之後,為了料理家務或免人背後指摘「寡佬」,不得不趕緊結婚娶老婆,不暇仔細選擇對手,但求「人有我有」,這就是「年晚煎堆」的意義。現在有時也用來作為馬馬虎虎購置一件必需品的解嘲。
<「年晚煎堆」>
香港人不大喜歡糯米,因此過年所蒸的年糕,無論甜鹹,一定是以粳米粉為主,有時攙合少許糯米粉,絕少完全用糯米粉的。蒸年糕並不用蒸籠,而是用銅製的或鉛鐵的糕盤,每一盤為一底。原料的分量和蒸製時間的久暫,都是以一底為標準。甜的年糕是用白砂糖或片糖調米粉蒸製的。砂糖蒸的甜年糕色白,黄糖或片糖蒸的色黄,那樣子就像平時的鬆糕。考究一點的在糕面上,還要鋪上一點紅棗蓮心之類,有的或塗一點紅顏色就算數。
<香港的年糕>
既是過農曆新年,總覺得應該遵守原有的好風俗,盡量的保留使用中國風味的東西。當然不必跪到地上去磕頭,但用玻璃盆子盛着用五彩透明花紙包的果汁糖,總使我一見了就有反感。廣東本來是有很好的中國味的「賀年糖果」的,那就是蜜餞:糖金橘、糖蓮心、糖馬蹄、糖冬瓜、糖蓮藕……不知怎樣,本地人採用的竟一年少過一年了。
這些廣式的賀年蜜餞,每到春節的時候,從内地總有大量運來供應,在形式和味覺上具有濃厚的中國風味。何況一年之中,又僅有在過年的幾天才上市,平日是很少賣也很少人買的。
<賀年的糖果和果盤>
隨着新舊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如今香港新年美食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同時融合了不同地域的風味。飲食文化的演變,或許已讓我們不再熟悉傳統的烹飪方式和食材,但在新年與家人、朋友們一起享受美食的幸福之感卻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