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戴望舒】挨毒打,受饑餓,戴望舒在香港 | 香港文學舘

作者: 文學舘

戴望舒以獨特的詩風和深刻的人生經歷,為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文將帶您了解這位「雨巷詩人」的生平、代表作品,以及他在香港留下的文學足跡。

戴望舒是誰?

戴望舒,1905年生於浙江杭州,是中國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和翻譯家。他的一生跨越了中國現代史上最動盪的時期,詩作既反映時代變遷,也展現個人情感世界。

戴望舒的文學生涯始於1920年代。1926年,他進入上海震旦大學法文系,為日後翻譯法國文學奠定基礎。1928年,他與其他青年詩人創辦現代派詩刊《無軌列車》,開啟詩歌創作生涯。1932年赴法留學期間,他接觸到象徵主義詩歌,對其創作產生深遠影響。

1938年,戴望舒與妻女來到香港,任《星島日報》副刊星座版主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因參與抗日文化活動被日軍逮捕入獄,關押在域多利監獄(今大館)。出獄後,他繼續文學創作和翻譯工作,直到1950年在北京逝世,享年僅45歲。

戴望舒代表作

戴望舒的創作生涯雖短,但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作品:

《雨巷》:戴望舒所創作的最著名的詩作,也是中國現代詩歌的經典。「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這樣的詩句,生動勾勒出充滿憂鬱美感的畫面。

《望舒草》:戴望舒於1933年出版的詩集,收錄早期代表作如《雨巷》、《我的記憶》等。

《災難的歲月》:是一部未曾出版過的文學作品全集,收錄多首戴望舒在香港期間的創作,反映戰爭年代的社會現實和詩人的人生感悟。

此外,戴望舒還翻譯了大量法國和西班牙文學作品,如波德萊爾的《惡之花》選譯,為中國讀者開啟了解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窗口。

香港歲月:大館中的詩魂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戴望舒因參與抗日文化活動被日軍以「反日分子」罪名逮捕,關押在今日的大館。在獄中,他遭受嚴刑拷打,但仍堅持創作,寫下多首感人至深的詩作。其中最著名的兩首是:

〈獄中題壁〉

這首詩寫於1942年,全詩共四節,第一節現被投影在大館的小囚室內。詩中流露出戴望舒對祖國的深厚感情,以及堅信中國終將抗戰勝利的決心。

〈我用殘損的手掌〉

同樣創作於1942年,這年7月,詩人獲保釋出獄,他摸着自己在獄中遭受酷刑後遍體鱗傷的身體,聯想到祖國的河山何嘗又不是如此,飽受感慨地寫下了這首詩。「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這樣的詩句,展現了詩人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要堅持創作、傳遞希望的決心。

這兩首詩不僅記錄了戴望舒的個人經歷,也成為那個時代的歷史見證,是中國抗戰文學中的經典之作。

結語

戴望舒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的詩作卻永垂不朽。從早期的《雨巷》到晚年的獄中詩作,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詩人的成長,也可以感受到一個時代的脈動。他的詩歌以獨特的意象,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戴望舒在香港的經歷,包括他在大館內的創作和在林泉居的生活,為我們提供了了解這位詩人和那個時代的重要窗口。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重讀戴望舒的詩作,不僅能讓我們感受到文字的美,更能讓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和文化的價值。

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