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策縱借訪談與序,再觀察再補充、再論述他以往的見解,尤其幾個對他最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如五四運動相關的論點與紅樓夢的研究。作為一位思想開放,論述嚴謹的學者,他不斷注意國際上新的史料與新論述的出現,然後調整自己的見解。周策縱的論述是不斷延續與發展的,此外又發表新的學術理論。」
——王潤華
「他不只寫貧苦無告的小人物,也寫其他掠過眼前而觸動心神的人,如〈書店的背影〉叫他猜測主人公可能是那位白髮蒼蒼的小說家,流露出親切和欽佩之情。當然,人物素描中以他描繪雙親的最動人。我很喜歡〈媽媽〉這一首,在瑣碎平常的家事中見出母子之情,筆調帶點幽默,卻不失溫馨。」
——張曼儀(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榮譽副教授)
「正因周教授學識淵博,通古典今典,更通西典,所以在每篇序文都有豐富的文獻資料貫穿期間,增加立論的說服力。同時,他能否設身處地,運用歷史學的訓練,重建或者模擬個人或群眾在歷史或未來所遇到的境況,從而給予適切的建議。而他在文章經常對照西方學術傳統,更是希望透過跨文化的比較,更清楚說明中國自己本身的特色以及不足,從而不斷修正傳統,面向世界。」
——黎漢傑
「黎漢傑的視野並不限於家庭,〈小丑鐘〉呈現百貨公司的眾生相、〈清水寺印象〉掃視誰也不起勁的旅遊景點,翻閱兩張〈故宮明信片〉,駕臨金鑾殿的不再是龍袍而是人龍、應該服務群眾的大水缸與公廁像爭寵的六宮粉黛。再讀〈福音〉,來來去去重複幾句似是而非的道理,黎漢傑眼中的世界,帶點啟示錄的精神錯亂。」
——惟得(著有短篇小說集《請坐》、散文集《字的華爾滋》)
「流動的詩句,倏忽的形象,文字在紙頁死硬不動,卻在讀者心中,形成一面塗鴉,像是自己的處境,又不是自己。那其中,有心臟在跳動着,如此真確、如此虛妄。」
——鄭順聰(曾任《重現臺灣史》主編,《聯合文學》執行主編)
跨地域推薦
【香港】張曼儀、惟得、梁璧君、朱少璋、陳永康;
【臺灣】蘇紹蓮、鄭毓瑜、蘇家立、莊子軒、夏夏;
【海外】王潤華、心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