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Skip to footer

文學舘在茂蘿街

作者: 陳德錦

香港文學舘坐落於灣仔茂蘿街七號,五月揭幕並有南來作家介紹,瞬息間讓這蕞爾小島的一角瀰漫了人文氣息,使我這曾在此地就學、工作及寫作二十多年的「灣仔人」感到難言地興奮。

選址灣仔這富有歷史的地點可說很恰當,容我在這裏也簡說一下。茂蘿街有關地段本為美籍商人Lawrence Mallory擁有,於上世紀初由財團購入,建成一列上居下舖的樓房,並以該商人名字開闢了一條街道。街道北端臨海,兩邊的唐樓,要比填海區的四層唐樓(如今也已拆卸無餘)蓋得還早。茂蘿街七號的法式落地窗門、懸臂式陽台、繡花欄杆、水泥花磚,以及室內的紅磚廚灶,在上世紀初港澳民居中不算罕見,如今卻已鳳毛麟角。「寶靈填海計劃」的痕跡早已隱而不現,茂蘿街七號,以及附近少數尚存的建築如石水渠街藍屋、郵局、洪聖古廟等,更印證灣仔歷史匪淺。假如要舉一個區域說明百年來香港島地貌和商貿的變化,改名為灣仔的「下環」可說不二之選。

那年代的「下環」,並不如中環或半山區被刻意塑造為「維多利亞城」般浮華富麗,它沒有虛華或矯飾,卻是普羅市民的生活場景。一九三九年,當張愛玲因歐洲戰事未能赴倫敦而轉入香港大學,直至她又因太平洋戰爭離港返滬,兩年間,這平民化區域成了她筆下人物觀看世情的一個處所。在《沉香屑:第一爐香》中,市井的喧鬧、買家和賣家的往來熙攘,水兵尋歡作樂放花炮,通過女學生葛薇龍的故事,張愛玲描畫了灣仔淪陷前的情況。那時正值春節,當薇龍坐在喬琪的車子上離開灣仔,腦海大概還留下花炮流星趕月滿街爆響的熱鬧景致。張愛玲後來的自傳式小說《小團圓》也有香港背景,可見她對自己居港歲月印象深刻。

在香港逗留日子較短的新文學作家,尤其在二戰後已離港的,也許未能像年輕一輩以此地為家鄉,即便如此,魯迅在來港演說後也提及他出境入境的遭遇,許地山也曾對香港大學中文系課程訂定改革藍圖。至於已定居香港的作家,如葉靈鳳便寫下不少關於香港動植物的文章和地方掌故;又如侶倫、劉以鬯、舒巷城等,創作更與香港的現實生活氣脈相連。

時代的輪子滾動得快,灣仔區已減卻了往日燈紅酒綠的俗氣。再沒有水兵坐小艇上岸到酒吧買醉,利東街也成了步行街。從茂蘿街香港文學舘走到電車路上,細雨綿綿,在許多新店子之間,仍可辨認三四十年前我常常走過的餐室、皮鞋公司以及老字號毛衣店、當舖、珠寶店。變與不變,組合出每個人內心的家園形態,也是文藝創作的恆久題旨。當你路過設在市集地帶的文學舘,不妨內進感受一下寧靜的氛圍,尋找最貼心的藝術感覺,穿越時空。

(本文轉載自大公網)

More Articles